人本话题(7):以价值观做选择

[2013-08-04]

以价值观做选择
 
上期话题说到,“人要做人事,不要干神事。”这是常识,也是一个关涉“价值观”的问题。人生路漫漫,而且要在不同的岔路口上,做出N多选择,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一旦选错路径,就要误入歧途,贻误终生。
其实,价值观没有那么神乎,不就是关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主观判断问题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选择,实际上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是很多人在做选择时,并没有特别意识到,或直接追问一下自己,我这么选择而不做那样选择,究竟依据的是什么价值观?如此而已。
价值观没有绝对普适的对错标准,但有相对正确的高下之分。一般来说,能够将心比心,以人心换人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推到出的价值观,人人都愿意接受的,就是所谓“普世价值观”。例如,追求真善美,嫌弃假恶丑,是大多数人趋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就是“高的”,否则就算“低的”。
做人的境界、做事的高下,做大人还是做小人,做正事好事还是做歪事坏事,做大生意还是做小生意,做大企业家还是做小生意人,其间的分别全在你的价值观,取决于你的个人价值观是顺应还是悖逆人类普世价值取向。
从目标诉求上来看,大家谁都在“想好事”,想过好日子、想多赚钱、想娶个漂亮媳妇、想住上大房子、想……这些想法本身都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你以什么样的途径和手段达到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呢还是对手段有所选择?是通过暴力手段不惜牺牲任何生命代价达成自己的欲求目标呢还是有所顾忌没有你认为“对”的或“适当”的手段哪怕放弃目标也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谴责和反对“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
例如,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但为了你自己赚钱,如果影响到别人赚钱,你该怎么办?这就是有关做生意的“价值观”问题。
面对顾客或客户,我要给人家服好务,给人家提供使用价值,然后我才能赚到钱,由此我才觉得“有价值”;面对竞争对手,大家在竞中相互制衡去努力,以“你好我更好”的心劲儿,为顾客提供“更好”或“好上加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有钱大家赚,皆大欢喜。这是市场经济倡导的普适价值观。
而只要赚钱,什么都愿意干、什么都能干、什么都能够干得出来,面对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不是问题,损人利己也没有什么,所谓“赚钱不要命,要命不赚钱”,为了赚钱不惜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这就是一种低级、短视、野蛮、愚蠢、反动的商人价值观。
在国内商业圈子里,人称“地产界思想家”的冯仑先生,曾倡导商界同仁们“追求理想,随便赚钱”,这显然是一个很有眼界和境界的观点。他认为,商人们在日常生意中,天天与钱打交道,如果没有价值观做准则,见钱眼开、什么钱都干要,一不小心拿了一笔不该拿的钱,结果很可能就栽了,不仅将自己多年辛辛苦苦积累的生意和事业葬送了,说不定也将自己的人生给全部葬送了。以自己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做选择,是商人们最经济、最明智也是最准确的选择,是商人们要时时刻刻操守的基本文化原则和重要思想方法。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待人处事的道理也是一样。我们大都喜欢那些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底线的人,我们愿意与那些有平等互利、能够设身处地让利的生意伙伴,但无法同情那些为了自己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人,就更不要说与他们长期同处共事了。为什么?这就是以价值观做选择的人本硬道理。
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底线。这是常识,但也是一个经常让人特别是让那些自以为看透红尘的聪明人遗忘的常识。在中国传统功利主义商业文化泛滥成灾的当今商界圈子里,这样“忘掉常识的聪明人”不在少数,因而我们就不说了。为了说透这个话题,我们在这里举一个功利商圈外“本不是商而胜似商”的恶性交易事件,一个发生在社会上层学术圈子里一些所谓文化人身上的典型囧事。
一位有着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等诸多“高规格”头衔和光环而非同一般的女人,为了将档案调出工作单位而以自己性别特色贿赂博士后工作站单位领导未果最后毅然决然发布网络写实小说将其拉下马,结果自己成了“大学校长一条狗”,她自己承认不懂得“要想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学会乖顺地对执掌权力的主人们摇尾、乞怜、撒欢,而不是现在这般四处狂吠,这不应该是狗的本分”,结果导致自己“在权力的圈子中转来转去,实在是晕头转向、执迷不悟,直至万劫不复”的人生困局。
这个“无限勇敢”的女人,不畏权势,为了自己认定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有一种“敢将皇帝拉下马”的气势,让我们这些胆小怕事的常人“无地自容”甚至“生畏”。平常我们老说,“无欲则刚”,这位女博士的勇敢是一种“有欲则刚”,是一种极大的功利乃至急功近利欲望(像激素催生早熟般)催生出来的可怕欲望,这欲望是“火辣辣”的。这种勇敢的更可怕之处还在于,她将黑社会的游戏规则用于白社会,而且还是上层白社会,她不畏权力腐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在乎“牺牲”自己的高贵肉身,一旦看到自己目的无法达到,她毅然决然地将这个高官拉下马。
可悲的是,这个高学历女人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的“新旧困扰”究竟是为什么?依然将“她的事”仅仅简单肤浅地看作是一个“档案引发的‘惨案’”。
她知道人生“就是在每一个重要关口,都有两种选择,我是顺着其中一个走下去。但是到了下一个出口,又要顺着一个选择走下去。”但她搞不懂,人生选择要靠正确的价值观做选择,在任何十字路口做选择都需要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价值观”做向导,才能不迷失方向和自我,而竟依然将根由归因于外,说出“影响我这种选择的,外在的因素太多了”这样看似客观其实很缺乏内在理性反思的套话浑话。
她知道“人生总是这样,如果你没有机会去追求的时候,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是一旦有一个机会,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有点星星之火,我就想让它燎原,给我一点点阳光,我就想灿烂”,但是,由于没有价值观做参照系,她不明白对自己来说究竟什么是“机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机会?最后将一切在功利层面对自己有好处的机会都看作是“人命关天”的、事关人生成败的大事情,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要抓到,结果火倒是“燎原”了,以为是“阳光”不仅没有一点“灿烂”,却变成熊熊烈火,引火烧身将自己烧得体无完肤。她声称自己的做人底线是“尊敬任何人”,还知道“有家有孩子,我还要什么”的道理,但“一味总是要提升自己”,不顾丈夫孩子家人亲人感受与官人屡次开房同居,没达到目的就写小说揭发鱼死网破破罐子破摔,结果“进入了一种怪圈”,“一步步地把自己推向了越来越不能把控的平台”,导致了“为我之人也是‘害’我之人”(其实是自己害自己、害他人)的可悲结局。
作为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专业学者、职业教师,内心充斥的全是自己那点个人看得见的功利私欲,没有基本的、追求真善的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伦理概念,将一切神奇或理想化为狭隘自私自利的功利追求,她“痛恨权力的傲慢与专横”是因为这些权力不听她(为达成私欲目标的)使唤,于是恼羞成怒将自己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疯狗”,向一切阻挡自己达成私人目标的腐败权力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撕咬,结果也弄得自己也遍体鳞伤。
她知道“学术上提升,和人生上提升是有密切关系的,学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还有更多的追求和价值”,但她似乎搞不清楚,这二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只是将所谓“学术”当作实现自己功名利禄欲求的一个“突破口”、一个“垫脚石”,其结果自然很悖论、很诡异:虽然她自称“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有一点点就会看得很深”,而且还是一个“是学马哲的”女博士、女教授,但骨子里面是不信这一套的,到头来“还是用宿命论的观点解释这种问题”,这可以说是当今我们应试教育体制制造出来的典型新生代学人一个可悲缩影!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能不能说明以价值观做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是可以证明“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底线”这个常识的伟大意义?我不知道,但值得大家深思,尤其是值得我们这些离她或近或远、圈里圈外人痛彻沉思。
原载《商业文化》2013年第7期(下),78-79页。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626室 联系电话:010-58807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