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话题(10):“九斤老太”谶语

[2013-11-22]

“一代不如一代!
这是鲁迅小说《风波》主人公“九斤老太”日常挂在嘴边的叹语。
在语文课上,老师讲解说,作者特意塑造这个“九斤老太”人物,以及让她重复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主要是讽刺当时复古派或国粹派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反对新生事物的陈腐观念及其狭隘性。
但是,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和文化反思的增进,书匠觉得,“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非同小可,它很可能是一句神咒版的谶语,更可能是自古以来中国代际关系及传承机制的一个最准确、最深刻、最精炼的表达。
从古到今,对于国人的言与行,如果仔细“察言观色”,你就会得出一个谁都无法否定的结论:“言行不一”,乃至“言行对立”,是个常态!
对于国人来说,往往“说的不做,做的不说”,大家认同的行为规范常常是“说得做不得,做得说不得”,基本情景是“嘴上说得越多的,恰是做得越少的”。因此,如果学会反着观察国学文化,反而会将问题看得更准确、更透彻。
例如,“孝道”,自古以来,都是国人说得最多的,而且成了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这恰恰说明,“缺孝道”是中国人现实生活常态。在代际关系上,国人嘴上说“尊老爱幼”,实际上是“尊少爱幼”,甚至“欺老尊小”。
一次,书匠乘地铁,广播上反复重复着一句话:“各位乘客,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请大家将座位让给身边的老人和小孩……”宝元听后在心里嘀咕,如果这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还用反复广播吗?!
这种令人“哑然失笑”的场景,在国人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关于“嫌弃老人、溺爱儿孙”的中国代际传承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传为经典的民间谚语,看得一清二楚。
过去祖传的民谚,最为流行的,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就是说,养儿子传宗接代是最大的孝道,如果不能生养儿子,那就是大大的“大不孝”,无论你生养这个儿子是什么,是能够传承祖业的好男儿,还是吃喝嫖赌的败家子,那都是后话,不能生养,哪怕因生理缺陷不能生养,都是“中国式道德伦理”是大大的缺陷,是“没有尽孝道”最不可饶恕的罪过。
当今作为流行语传诵的,莫过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句话似乎非常能够体现中国父母的“爱心”,其实恰折射出这父母心的“可怜可悲”之处。
这种“可怜可悲甚至可耻”之处,我们只要观察一下现实结果,思考一下,“穷人孩子早当家,富家孩子是傻瓜”个中的因果报应关系,就可以一清二楚。
小时候,书匠宝元有两个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似乎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家地坑院屋顶上有很多燕子窝,时常能够观察到小燕子诞生成长的全过程:从燕妈妈垒窝孵蛋,到小燕子破壳露头睁眼看世界,再到燕妈妈出去觅食回来嘴对嘴给小燕子喂食,最后小子闪动着稚嫩的翅膀跌跌撞撞飞出窝、飞向湛蓝的天空……其情其景,无比温馨、十分感人,至今历历在目。为什么燕子妈妈在抚养儿女方面都能够在“温存”与“狠心”之间拿捏得那么好,而我们做父母的人、国人就不知道很好地把握这个分寸呢?!
还有,就是从小反复观看的几个主弦律样板戏或故事片,里面塑造的“高大全”英雄人物及其儿子,都是无比“伟大光荣正确”的。例如,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伴随着著名艺术家演唱的“小小竹排向东流,红星照我去战斗……”主题歌,画面中呈现出那个无比机灵的“潘冬子”,还有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那个从小就没了亲爹、亲奶奶的“李铁梅”,都是“穷人孩子早当家,担水劈柴都靠她(他)”的好榜样;相反,只要恶霸地主的孩子一出场,其形象大都是吃得肥肥胖胖傻乎乎……为什么是这样?一开始以为是“艺术夸张”,后来随着年龄阅历增长,才充分地认识到,那恰是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情景压力下编译(变异)出来的“生活真相”!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老祖宗是早就明白了的。小时候还听过祖父讲过的一个“传统故事”:话说,一个可怜的寡妇,含辛茹苦将儿子娇生惯养拉扯大,但这个儿子成年后却变成了“江洋大盗”,被官衙缉拿归案押赴刑场。行刑时,这个儿子要面见母亲,并提出要最后再吃一口奶,结果杯具再一次发生了:他突然一口咬掉了母亲的奶头……母亲不解,儿子哭诉说:“从小我偷人家东西,你就夸赞我聪明机灵,我今天这样的下场,都是从小娇惯纵容的结果,我恨你……”
今年,一个纷纷扰扰的“少年性侵案”,因为涉及文艺明星富二代,成为举国上下街谈巷议的火爆新闻,特别是明星妈妈为儿在各大媒体上奔走呼号,更增加了“热闹”劲儿,一直从年头无厘头地闹腾到年尾。
期间,有网友将这个故事(版本不同)拿出来说事,我就顺口更正转述了一下,有粉丝立刻帮书匠在网上搜索这个“传说”的出处,原来是一个名叫《奶水记》的经典戏曲段子,由此可以证明其道被国人通晓史之源远流长。
这个火爆案子,罪与法彼此拧巴,理与情相互纠结,是是非非难说清,但有一点无论如何是很清楚的:这个未成年、但因强奸案被判刑的星儿子与自己“可怜可悲不知反思”的名母亲,与那个“传统故事”中的母子,其血亲因果、代际传承关系,着实有几分“神似”之处。
放眼世界,已经足够“发达”的西方国家,人家的父母信奉的与我们恰恰相反,这就是“再富也要穷孩子”。据书匠宝元有限所见,其中,最典型、最能够说明的一个例子就是:
一个名字叫“柯尔伯格”的12岁加拿大少年,因看新闻报道决定独自到中东地区救助贫困儿童,竟然得到他“狠心”父母的允诺和鼓励,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家国际化NGO组织的卓越领导人。再后来,他将青少年夏令营、训练营办到中国来,北京等各大城市的中国父母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当问到这些孩子们为什么参与活动时,回答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无外乎“是父母让来的”或“可以练习说英语”之类的无厘头功利由头。
这一正一反的反差,相隔十万八千里:
一个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结果得到的是“富不过三代”,现如今已演变成“富不过二代”,接下去很可能成了“一代都富不过”;虽然号称文明历史三千年,但至今还在“发展中”,这真应了“九斤老太”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的谶语叹言;一个是“再富也要穷孩子”,结果在代际传承上“一代更比一代强”,基业长青可持续,人家三百年的发展顶上你三千年!
愿我们中国长期持有“可怜心”的父母兄长爷爷奶奶们,时刻牢记“九斤老太”神一般的伟大光辉形象,以及她那句神咒一般的谶语叹言,从自己一言一行上时刻检视修正自己,以便使我们从根本上能够彻底摆脱“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性循环,真正走上“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原载《商业文化》2013年11期(下),76页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626室 联系电话:010-58807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