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匠生涯,人本论语

[2016-06-23]


《人本发展与管理》自序(未删节版

人本生涯路漫漫,感慨知命五十年;

人本发展面面观,制度变革最关键;

人本管理学无边,前沿学术悟道先。

这三句顺口溜,是今年五一日于京西爨底下村雨夜偶得,也是笔者围绕“人本发展与管理”主题主线读书教书写书之“书匠”生涯及心路历程的真情真感真实写照,作为这本自选集《人本论语》题记似很妥帖。

 

人本生涯路漫漫

鄙人今年五十有三,似乎离自传人生还有些年头,按照日前微信上调侃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年龄段划分标准,还算是“青年”呢?但“人到中年”无疑,“五十知天命”的心态心智心绪早有,因此趁着学院及出版社提供的这个“京师经管文库”平台,将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半生心路历程稍稍总结一下,不仅对前辈师长有个“感恩”性质的交代,也免得像某些“述而不作”的老夫子那样不自觉、不知趣,要将来麻烦后辈高徒为自己整理“论语”,由此看来,无论从各个方面说都不是坏事。

书匠半生,说来惭愧。读书,教书,写书,五十年与“书”为伍,一晃而过,除了堆积起来“等身”的纸载文字,一事无成。

说到读书,在国人看来,似乎与上学才有关,所谓“上学读书”是也。其实,“上学”不一定就“读书”,在我们这里,更多的是“应试“,更何况我们这辈人那个文革时期的“中小学”年代,根本就不读书。从“庆祝九大”开始小学五年,到“批林批孔”进入初中两年,后又在高中“农业班”里摸爬滚打了两年,才正儿八经通过一年多的应试“农转非”。只是上了大学后,才真正读了点书,而且只是“一点”,还主要是“教科书”。后来,就凭着读的这一点点书,从学习普通话开始,懵懵懂懂地走上“教书”职业生涯路。先是老老实实地做了五年助教,后看不到出路及发展空间,万般无奈才又去读书,正儿八百地“研读”了三年。毕业后重新死心塌地教书,谁知五年后又“没事干了”,不得不再去读书,又是真格八百地“研读”了三年……结果,二八十六年,就如此这般晃晃悠悠过去了。

纪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正式进入京师大学堂,不仅在命运轮回中无意间歪打正着还了二十年前“上师范,学中文”之夙愿,而且在坚守自己“经济管理”(财经院校)学科专业背景下,由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到微观(工商企业管理)同时兼顾纵观(教育经济与管理),正式踏上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主领地的京师经管职业生涯路。

在京师经管一晃七年过去,对于自己“人本生涯”来说,2006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学校正式批准成立了“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RCHRM;本来,原来申请的名称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其实英文名称就是此意),但因种种考虑没能“名正言顺”,结果再一次歪打正着,无比欣喜地发现,这个“人本发展与管理”,真真切切地是自己坚守三十余年的“研究中心”,正是自己书匠职业生涯的主题主线。伴随着“名正言顺”的学术机构成立,在这一年做了两件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

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应《新京报》著名评论员曹保印先生邀请,作为“36位中国当代学人”之一,将自己三十年“精神里程”做了一个淋漓尽致的“自述”——《经济地管理人生:一个经济管理专业老师从“潘晓困惑”到“四十不惑”的人生感悟》(后以“一个农村孩子的进城路:我从潘晓困惑到四十不惑的人生感悟”为名,载入曹保印编《精神历程:36位中国当代学人自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9月版,此文四年后又进一步扩展成书《多元成功路》,2010年出版发行后数次重印、影响传播甚广)。在这篇半自传性的万言文稿中,结合自己青少年时代“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前行”(特别是1980年与全国“八十年代新一代”青年们一起围绕“潘晓困惑”进行轰轰烈烈人生大讨论)的亲身经历及感悟,利用现代经济学“理性人假定”及“个人自由主义”方法论,以及樊纲等当时还是“青年经济学家”的同代同行同仁们集体“求解命运的方程”,认真清理、理性梳理、客观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应有常态及待人处事的大道通理。这篇东西,可以说是感悟理解“人本发展与管理”真谛要义不可多得的活色生生活教材,要对本书“人本”主题思想有一个充分理解和深刻把握,先耐心看看鄙人身世家史、成长磨难、心路历程、思想源头及学涯脉络,可能是必要的。

第二件大事情,是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以及所供职的京师经管学院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需要,将自己二十余年在宏观视界下围绕“人本经济发展”主题的方方面面做了一个集成性的总结梳理。从大学本科阶段接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特别是“两种再生产理论”开始关注“人本经济”问题,到五年助教后的硕士研究生阶段以本科毕业论文《两种再生产理论探讨》为蓝本发表处女作《从“两种生产论”到“两种价值论”》,并沿此线索在知道了“经济学应该实证化”的道理后,特别是自从欣喜地读到舒尔茨、贝克尔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文献以后,便“满怀激情”甚至有些“癫狂”地投入到积极探索中国经济学(家)从“物本经济学”到“人本经济学”之可能路径的宏大学术事业中,进而沿此线索围绕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关于“计划与市场”主题主线撰写了“一大堆文字”并陆续发表在当时各类财经核心期刊上,一直到博士学位论文《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个阶段性整合总结后,又在京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特色学科背景下做了进一步的相关探索,最后一口气篡出了一本近70万字的《人本发展经济学》集大性专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后精选了部分内容撰写成《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阿马迪亚·以自由看发展思想的一个理论拓展》一文,发表在《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9期上。笔者将此文(该著摘要和目录见本书附录一)放在“人本生涯路漫漫”一篇中,以概览笔者前二十余年从宏观视角探索“人本经济发展”问题的学术思想体系,为阅读后面专题论文做一个预设性铺垫。

写作这本《人本发展经济学》,可以说是还了我多年的夙愿,将自己二十余年的学术探索,结合对最新研究文献的“创造性转述”,做了一个自我觉得还算满意的梳理和总结。其基本架构读者一眼就看得出来:它是信奉并遵循现代经济学(自由主义)方法论,基于我称之为“三域耦合再生产”的理论模型,并以现代经济学人本化的新取向为标度,特别是汲取了诺@bale@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的精髓思想内涵,将有关宏观及微观发展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经济学,家庭和人口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文艺、科技和信息经济及管理学,以及制度变迁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等多学科的核心命题和前沿研究成果,做了有机的整合,并由此得到一系列新见解、新思路。此跨学科整合工作对发展经济学学术价值的提升、研究思路的拓展以及政策方向的调整有广泛影响,著名经济学家李晓西教授等专家学者给予了很高评价。

1999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开始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工作,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工作。首先,用了六年时间推出“李宝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三部曲”,即《战略性激励: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精要》(2002,2005)、《人本方略:现代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3)和《战略性投资:现代组织学习型人力资源开发全鉴》(2005),并将其中部分代表性内容,诸如“战略性激励论”、“组织学习通论”、“股权激励论”及“组织制度激励论”等,撰写成文并公开发表。其次,沿袭传统“计划与市场”专业背景特别是先前出版的社科项目成果也是自己集成性著作《市场经济中的国家计划》(1997,以及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文献功底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撰写出版《人力资本论》(2009),直接回应中国转型期改革与发展方方面面的重大现实问题,诸如中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变革问题、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特别是全方位市场化改革战略及策略问题,展开了相关探索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成果。此外,还特别注意将自己经济学传统学科背景及方法论植入管理学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并结合国内外学界“询证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的前沿走势,撰写成文《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在《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12期公开发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1期转摘)。未来笔者打算,再用若干年时间将之撰写成著,使《人本管理经济学》与《人本发展经济学》成为姊妹篇。从此文可以一眼看出,笔者在“人本管理”领域的学术耕耘脉络及学科建设思路,因此,也将此文放在“人本生涯路漫漫”篇中以便读者概览全貌。

鄙人天生愚钝,别人轻而易举就可以干得很漂亮的事情,我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还不一定能够干好。当今学子求学,心可以二用,甚至可以“三心二意”,一口气从小学念到博士甚至博士后;但书匠当年,临大学毕业的时候才知晓还有什么“研究生”的事情,本科毕业做了五年助教才不得已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毕业又工作五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读博士学位,这样用了两个类似“抗战”的八年艰难困苦岁月才算“熬到了头”。但是,在学术积累上似乎并没有耽搁什么事情,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每个层次的学位论文都成为自己学术生涯提升的阶段性台阶或里程碑。学士学位论文《两种再生产理论探讨》,间隔六年后撰成《从“两种生产论”到“两种价值论”》处女作发表;硕士学位论文《计划与市场问题探究》,在次年也就是1992年初很快形成一个15万字左右的书稿《计划、市场与资源配置》,并以此为基础于1995年申报了当年在山东任职学校首个国家社科项目《现代各国市场经济模式中的计划问题全方位比较研究》,两年后成书《市场经济中的国家计划》(济南出版社,19977月版,与王乃静合作),此书是对自己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科的清理、总结、献礼、致敬及告别之作,后来作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长期发展规划司系统干部规划方法培训用教材使用,在学界、政界有一定影响;博士论文《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对跨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战略选择进行了系统考察,曾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随即于20007月作为王善迈教授主编的“教育经济研究”丛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与丛书一起获国家图书奖和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九年后以《人力资本论》新名再版,得到经济参考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媒体关注和有关方面好评。

人力资本理论,虽然是上个世纪中叶由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正式提出来的,但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却很古老,尤其在现代经济学说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对此很少有人做系统考证研究。为什么在其正式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影响遍布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医疗卫生经济学、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成为“今日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对此,不按照“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方法论做深入细致研究,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也是无法进一步直面现实问题做前瞻性深化的。因此,作为博士论文《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修订版,《人力资本论》除了立足中国改革与发展实践,以制度经济分析为方法论主线,直截了当地以“人力资本论”为题,按照投资论、生产论、积累论、流动论、实现论和决定论等“六论”理论逻辑框架,对于目前中国社会各界聚焦关注的热点问题,诸如“非均衡发展”问题、“应试教育”问题、“社会力量办学”问题、“人才外流”问题、“股权激励”问题以及“中国崛起”问题等,一一给出正面的理论回应而外,依然保留了当初做扎实文献综述案头工作而形成的附录“人力资本理论思想史考”。这个从经济学说史层面对人力资本理论所做的思想溯源性考察,不仅有重要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笔者“人本发展与管理”学术研究生涯的阶段性集成标志,以及后续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背景及学术思想基础,因此,也将此文稿编入本书呈现给读者。

总之,在第一编中,读者借助《经济地管理人生》、《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和《人力资本理论史考》4篇文稿,可以总览展示笔者“人本生涯”究竟是怎样一种演化轨迹和心路历程,可以为阅读下面两部分专题论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人本发展面面观

一切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学说,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即:人们在稀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如何在技术上挣脱自然压迫并与之和谐共处,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谐社会以与他人友好相处,并最终于内在的心智追求中获得自我超越,从而完满达成生存自由、社会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总福利目标。这是拙著《人本发展经济学》一书的题记,也概要表达了关于“人本发展”的核心理念、精要思想和基本内容。

针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现实情况,说到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其关键症结问题所在,与其说是怎么在总量规模上扩展增长以及区域、产业等多维结构上不断优化演进,不如说是如何真正树立和操守“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中制度创新变革上完成“市场化”历史使命及挑战性任务;社会转型,包括工业化、城镇化等转型,最根本的转型无疑是“市场化”,在此多重转型过程中,几乎所有“民生”问题聚集的领域,诸如教育领域的“上学难”、医疗卫生领域的“看病难”、房地产领域的“住房难”等等,从根本症结上说,无不是由于市场化制度改革滞后而导致的。这可以说是笔者对中国人本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判断。基于此,关于“人本发展”问题的学术研究,笔者主要依赖于自己长期形成并循序渐进积累的学术背景及路径,以及进一步凭借“京师学堂大平台提供的机会和条件,主要围绕“国家发展规划转型与广域市场化改革战略”、“人力资本约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应试教育、教育(经济)发展与改革三个方面渐次展开。

首先,在直面观察中国跨世纪巨变的十余年间,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聚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还是“计划与市场关系”,对此,依托自己传统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展开学术研究并发表观点,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一方面,在1993-2003年间,依托“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传统功底及“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背景,就“市场经济中的国家计划”以及“市场化转型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转型变革”展开相关研究,并在《经济问题》《经济研究参考》《价格理论与实践》《当代财经》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成果;其中,刊载于《经济学家》2002年第5期的《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战略视界: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原理重新审视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一文,可以看做是这个系列研究的代表作。

另一方面,基于马克思三域社会再生产图式逻辑框架,按照市场经济作为“人类自然扩展秩序”所具有的无限外延开放拓展特性,推演并提出“市场经济广域性”及“全方位反落差市场化改革战略”等学术观点及政策含义,并先后在《改革与战略》《财经问题研究》《改革与理论》《人民日报(内部参阅)》《湖南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经济研究参考》等刊物发表若干篇相关论文;其中,原载于《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的《市场经济广域性与体制改革新突破》,可以看做是这一系列成果的代表作。此系列相关论文发表后,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月刊《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理论经济学》等媒体转载,得到广泛传播,有一定影响力。本书仅收录了此系列上述两篇代表作。

此外,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公权力利用双轨体制空间“两头通吃”寻租结果导致愈演愈烈的腐败问题,近年来更是成为举国上下的热门话题;针对此,笔者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撰写的《简论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及其治理战略》(原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不仅有理论引申价值,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故也收录于此。

其次,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重大现实问题,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做出理论审慎和前瞻性研究,形成又一系列成果,也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是围绕“人力资本约束、人本方略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主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包括《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与中国人才外流危机》(载《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5期)现代化,国际竞争力与人本方略》(载《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12期)、《人力资本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跨世纪审视与前瞻》(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人本方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3期)、《比较优势、科教兴国与人本经济发展方略》(载《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37期)、《关于“十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载《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101期)等,我们以前三篇作为代表作收入本集子。

二是围绕本人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号:08BRK002)《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基于人本视角的整合研究》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人力资源强国之路:中国人本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月版)和《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三大战略要点》等《经济研究参考》201062期专刊六篇系列论文,以及《人本绿色发展论:人类文明与大国崛起的绿色化指向、经验及任务(载《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8期)《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载《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0期)《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历史路径、主要成就和战略思路》(载《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7P-2期)《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四维指数测算及比较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等。

我们选辑其中最后一篇《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四维指数测算及比较研究》,以及上述六篇专刊系列论文首篇《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三大战略要点》,共两篇文稿收入本集子。

其三,关于“应试教育、教育(经济)发展与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与笔者长期操守的“人本发展与管理”主题主线有关,更与所供职的京师组织平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济学家张维迎曾用“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来论证企业家最好同时也是个资本家的道理,因为(物质或财务)资本有抵押性而企业家(人力资本)没有。其实,“庙”对“和尚”来说,不仅具有“抵押性”意义,而且具有识别身份以及决定念经立场、角度和分量的重要意义。说到“京师”,从史到今,上至国总下到国民,都无不是以“师范”、“教师教育”、“教育”为最大学科特色、品牌优势和身份标记示人的。因此,作为“京师经管”人,虽然做的“经管”事,但外界总是想当然地将你作为“教育专家”看待的,加上教育发展本来也确是“人本发展”的题中之义,而且是中国人本发展最大瓶颈、最大问题、最大困扰,作为在“京师经管”从事“人本发展”研究的教育书匠,对教育发表评论在所难免而且顺理成章,故有此“误会”也很自然。

说到这种“身份误会”,还有一件小小趣闻轶事可顺带记载于此作存照。话说当年,前任总理曾首倡“免费师范生”政策,京师首当其冲是笼头政策执行单位,有媒体找上门来约说话,因为离自己身职太近不敢妄言,后来北理工著名教育学家杨东平先生在《新京报》发表评论,说要“师范的回师范、地质的回地质……”,于是没忍住,借着与杨先生商榷的机会在《新京报》发表了个“豆腐块”,而且自以为很正面、很积极地为政策怎么才能很好落地执行建言献策,结果竟被教育行政长官注意到,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质问说,你们京师教授怎么还写这样的评论文章?教院头头赶快解释说,这厮不是我们院的,他是经管院的……由此可见,庙对和尚是何等重要,在什么庙里做和尚、在哪个庙念哪庙的经,以及怎么念经、哪些经可以念、哪些经不可以念……不是个小事情,一定要分寸感哦!

闲话少扯,言归正传。关于教育评论,除了机缘巧合发表的两篇关于应试教育制度及高考制度改革及的评论文章而外,主要还是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角度讨论教育的产业性质认定及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界定,以及由此引申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基本指向,展开相关研究。

2006年底,我写了一篇《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后来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产生了广泛影响。也许可能因此故,20076月份,北京日报理论部王

君琦先生约稿,让我就1977年恢复高考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写一篇“有史料、有观点、有理论深度”还要“语言通俗”的《考试新论》。编者要求很高,既要对回复高考的艰难历程、历史细节和鲜见史料有活灵活现的展现,又要引申出恢复高考的重大意义,体现的平等观念、人权观念和人才观念的拨乱反正,更要对当时当代高考制度存在的局限性、畸形演变以及如何走出制度困境发表“高见”。对此作业,一来涉及主题是当年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二来又恰好契合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领域,所以做得很认真。结果经历数月八移其稿,终于以《考: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之回顾和论析》成文,在是年

93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19版正版发表。由于机关报纸媒体特殊性等种种原因,很多想表达的内容及观点没能说尽说好,故进而拟就一篇文稿《中国应试制度评析:兼论回复高考三十年》,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这两篇文稿,作为书匠“纯教育评论”代表作,收录于本书。

多年来,教育产业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但对于教育的产业性质和教育产业化的真正含义,无论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在理论层面上少有严肃认真的正面论证。当年,主张教育产业化的多是经济界人士,他们大都是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个特殊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角度,论证扩大招生、全额收费、刺激教育需求,对于解决教育经费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而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教育界人士居多,他们一般强调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有其特殊规律,认为如果提倡教育产业化就会使“圣洁的教育殿堂弥漫浓烈的铜臭气”,教育与产业、市场风马牛不相及,有人甚至悲叹教育“多灾多难”——文革时期被作为“阶级斗争的主战场”,现在改革开放了又“牺牲”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看来,关于教育的产业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非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理论”一番不能解决这个至今困扰人们的“思想解放”问题。

笔者基于教育经济学视角对教育产业性质及定位的审视,以及中国教育发展困境、创新路径及改革方略的探索,其主要成果有:《制度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载《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51G-4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与杜屏合作,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观点摘编);《教育危机与行政垄断》(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0P-4期);《教育产业化的经济学诠释》(载《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02年第41期,《科学新闻》2003年第3期转载);《投资经营教育产业得回报合乎经济学情理》(载《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4期);《正面审视教育产业化运作的制度逻辑》(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36期;《如何形成合理的教育收费机制》(载《前线》2000年第5期)。2003年,笔者在《人本方略:现代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一书中,将自己关于教育产业性质界定及发展趋势判断的观点作了一个总结性梳理,自以为其结论及观点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重要理论指引意义,故辑录成《关于教育产业的经济学意义》一文,以飨读者。另外,20083月份应经济研究参考杂志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进程·经验· 展望”纪念活动之约,撰写了一篇历史回顾性文稿《制度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收录于此,作为史料存照。

这样,我们在第二编“人本发展面面观”中,共收录三组12篇文稿。第一组3篇,即《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战略视界》、《市场经济广域性与体制改革新突破》及《简论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及其治理战略》;第二组5篇,即《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国际竞争力与人本方略》、《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与中国人才外流危机》、《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四维指数测算及比较研究》及《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三个战略要点》;第三组4篇,即《中国应试制度论析》、《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关于教育产业的经济学意义》及《制度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人本管理学无边

1999年进入京师大学堂后,伴随着研究领域从宏观到微观、从国民经济学到工商管理学的转型,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特别是人本管理学指向下的相关理论探索,大致有三条主要线索。

首先,从“人力资本理论”切入现代(契约的)“企业理论”,进而深入到中国(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逻辑、困境及变革对策,以及现代股份公司制度下企业家市场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及股份合作制度变革逻辑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成果。

在这方面成果中,我选择了《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史论解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0期)、《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载《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8期,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6期以“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安排构想”为题转摘,《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股权化:制度意义与实现途径》(载《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2年第1期转载)、《中国企业改革战略格局中MBO的制度逻辑解义》(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7期)和《中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变革三次浪潮评析》(原载《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共5篇代表作,辑录于本书。

其次,围绕“相对于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及精要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德鲁克式问题的追问,在“创造性转述”中累积形成了“战略性激励论”、“制度激励论”和“组织学习通论”三大代表性学术观点及成果。

2002年推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三部曲著作”第一部《战略性激励: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要》,提出“以人为本,战略性激励”正是所需寻找的答案,同时在《财经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学习与探索》《生产力研究》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这里选择《战略性激励论》(原载《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第6期转载)编辑入册。同时,笔者还围绕“组织激励基本矛盾”、“组织激励两个层面”以及“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开发”等观点发表系列论文,这里还择选其中两篇代表作,即《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原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和《组织学习论:组织行为在社会生态学意义上的一个解说》(原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这三篇文稿在人力资源管理学上有非同小可的指引意义。

2002年提出了的关于“以人为本,战略性激励乃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及精要意义”之观点,其实是若干年以后在国内才传播开来的所谓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在笔者看来,“战略性(激励)”本来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题中之义,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前面加战略性Strategic)限定词,以至于构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从用词简洁性要求来看纯属赘语,但从突出强调用意上也无可厚非。事实上,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也确实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各种现代组织HR实践的大方向、大趋势;况且,在国际学术界,SHRM作为标识性术语早已约定俗成,成为各路学者争相研讨的热门话题。但当时国内学者(包括哪些不存在语言障碍的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并没有注意到此点,或特别地提出来,笔者主要是通过直面现实情境问题,同时查阅一些转译文献从其“片言只语”中感悟出来的,故能够超前若干年提出“战略性激励论”。这也可能是“李宝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三部曲著作”之第一部《战略性激励: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要》,之所以在当时国内学术界及实业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多年来,在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西方经典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保健-激励双因素论、弗隆模型及波特-劳勒模型等,早已得到广泛传播。但管理学界很少注意到,这些理论隐含的前提条件,即组织制度不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对于西方学者来说,无论是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还是现代国家制度(公共治理),在制度结构和安排上都没有问题或自认为没有问题,因此,在探讨组织激励问题时大都将注意力聚焦于后一个层面,即怎样通过管理策略或激励手段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但是,此问题拿到我们这里,其情形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对于我们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类企事业单位来说,其组织管理面临的关键且重大之问题,恰恰是在制度层面存在着诸多“激励不相容”困局。鉴于此,笔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一文提出的观点,可能非同小可,无论在理论思想方法上还是在现实针对性上,都具有无比深远的指引意义。

2000年,彼德•圣吉(Peter M.Senge)《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中译本在国内出版发行后,引起很大轰动。一时间,“学习型组织”一语,几乎妇孺皆知、街谈巷议,由此演绎开来,诸如“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军队”乃至“学习型学校”……一连串鹦鹉学舌般的词语,几近成为国人日常口头禅,但究竟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圣吉等西方学者为什么提出并研究学习型组织?其针对的现实时代背景和真实情景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些实质性的真问题,很少有人去认真追究考证并给予正面回答,在一些喜欢炒作概念的学者忽悠下,有的政府主管部门甚至出面,像传统“评选先进单位”一样,按照举办多少次培训班、刷过多少标语、喊过多少口号等评选出所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来,说来真是荒唐至极!面对这些莫名其妙的做法,作为一个书匠学者无比苦恼。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豁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千头万绪的文献资料中无意中发现“光点”:一个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组织行为学家戴维·K·赫斯特“胡拉八扯”写的一个不起眼小册子,名子叫《危机与振兴》,1998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成中译本,书匠看后真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赫斯特基于自己的亲身管理经历,结合《美国科学》杂志关于南非卡哈拉里沙漠上布希曼人(Kalahari Bushmen)从游猎到定居放牧转变过程中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以及原始森林从产生到成长维持进而从创造性毁坏中获得再生的隐喻类比,构建了一个关于组织演变、变革与振兴的社会生态学模型(我称之为“赫斯特组织生态学循环模型”)。同时,再回过头来认真研读圣吉及野中郁次郎的相关著作,才算最终找到苦苦寻找的答案,《组织学习通论》一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后来,又经过若干年,终于完成了三部曲系列著作之《战略性投资》,对于现代组织学习型变革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更加周延完善的“创造性转述”。

其三,深入到实操层面仔细探究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角色定位、职能分工及整合机制,细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与操作方法,并由工商企业组织拓展政府及非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等不同组织情景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也大致有三个方面、六篇完稿。

一个方面,基于“组织激励基本矛盾”聚焦绩效薪酬整合管理,并依托卡普莱、诺顿“平衡计分卡”(BSC)理论逻辑及实践线索,于2009年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BCC),并在此后撰写成文发表,主要有两篇代表作拟入选文集:一是《关于“平衡计酬卡”的构想:基于战略性广义薪酬整合激励的综合平衡设计》,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3月号;二是《从平衡计分卡到平衡计酬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性激励焦点整合管理框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版),2013年第17期。

同时,还有两篇操作方法论文与一篇案例研究论文,即:《论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22P-2期;《现代组织薪酬管理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前沿走势: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文献梳理机理论透视》,载《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211期转载;《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战略中心型组织”:基于青啤BSC导入实践的案例研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版)2013年第2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管理科学》2014年第2期(44-51页)转载。考虑其代表性,拟与前两篇代表作一起录入本书。

另一方面,结合2011本人主持的社科基金项目“绿色发展与多重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项目名称人力资源战略竞争优势动态提升转换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1BGL015)及赖德胜教授主持的社科重大项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项目批准号12&ZD094)开展并取得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这里仅收录两篇具有“补白”性质的代表性文稿:一篇是《人工低成本水平估算方法及国际比较的相关研究评述》,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7月号第14期;另一篇是《百年中国劳动关系演化的基本路径及走势》,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6期。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延伸到公共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变革与管理领域所做的一些探索,主要有两篇文稿:一篇是《政府再造,公民社会浪潮与中国公共组织变革》,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另一篇是《公共组织及其变革:一个制度经济学视角与解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只选后者收录于本书中。

这样,我们在第三编“人本管理学无边”中,共收录三组14篇文稿。第一组5篇,即《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史论解析》《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与国有企业制度变革》《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股权化:制度意义与实现途径》《中国企业改革战略格局中MBO的制度逻辑解义》及《中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变革三次浪潮评析》;第二组3篇,即《战略性激励论》《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及《组织学习论》;第三组6篇,即《平衡计酬卡》《从平衡计分卡到平衡计酬卡》《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战略中心型组织”》《人工成本水平估算方法及国际比较相关研究评述》《百年中国劳动关系演化的基本路径及走势》及《公共组织及其变革:一个制度经济学视角与解析》。

 

回看漫漫人本生涯路,从1989年道2015年的26年间,围绕“人本发展与管理”主线,笔者共发表学术论文143篇、报刊随笔评论文章103篇,撰写并出版专著、主编教材及发展报告等39部。本书按照以上三编,共辑录30篇文稿(后删节为21篇),都是笔者在“京师经管”平台上撰写的,篇幅上似有些分量,但文字质量水平不敢保证,放入“文库”可能露怯献丑,谨奉方家哂笑批正。对于这个自选集,总体自我认知、判断及评价是:

脚踏实地接地气,昂首看天够不着;

宏观战略游刃余,微观策略见襟肘;

理论思想有方法,经验实证缺技术。

如果按照百岁宏愿来乐观预期的话,这个文集不仅不是告别舞台性质的“回忆录”,很可能是人本生涯路中间歇息回看的“里程碑”。

也许是吧,谁知道呢?!

2015510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


《人本发展与管理》目录(未删节版)

第一编 人本生涯路漫漫

01.经济地管理人生

02.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

03.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04.人力资本理论史考

 

第二编 人本发展面面观

05.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战略视界

06.市场经济广域性与体制改革新突破

07.简论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及其治理战略

08.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09.现代化,国际竞争力与人本方略

10.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与中国人才外流危机

11.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四维指数测算及比较研究

12.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三个战略要点

13.中国应试制度论析

14.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

15.关于教育产业的经济学意义

16.制度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三编 人本管理学无边

17.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史论解析

18.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与国有企业制度变革

19.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股权化:制度意义与实现途径

20.中国企业改革战略格局中MBO的制度逻辑解义

21.中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变革三次浪潮评析

22.战略性激励论

23.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

24.组织学习论

25.平衡计酬卡

26.从​平衡计分卡到平衡计酬卡

27.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战略中心型组织”

28.人工成本水平估算方法及国际比较相关研究评述

29.百年中国劳动关系演化的基本路径及走势

30.公共组织及其变革:一个制度经济学视角与解析

附录

附录一:人本发展经济学摘要及目录

附录二:人本管理经济学研究提纲要目

附录三:李宝元著作年表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626室 联系电话:010-58807634